網誌存檔

2014年2月27日 星期四

兒子,你能快一點嗎?──別因為當媽的習慣把孩子養小了。

經常我是不懂林小府的,
在大人眼中那些不起眼的小事,
為什麼總要花費我許多精力去和他奮鬥?

『準備出門』四個字,
就像是潘朵拉盒子的聲控密碼,
一旦啟動就會跳出好多風馬流不相干的事情,
拖住林小府出門的動作。

















『我想帶車車一起去!』、『是垃圾車的音樂...。』、『我找不到Elmo』,
或者就是純粹做在地板上發呆....
我眼中毫不起眼的小事,竟然是花掉我許多時間跟體力的地方!


昨晚就和他約好,吃完早餐要去老街買蒸籠走走。
果真,那磨娘精的情境又再度出現,
以下是我第四次叫『要出門了,動作快點』的局面........




←襪子,在地上。


















←鞋子,還躺在鞋櫃。















←腳ㄚ子,在窗口邊悠哉悠哉!! 











府媽的挑戰任務:把以上三個零件組合在一起。


府爸曾問過林小府:為什麼你不快一點?
林小府:瑪麻會叫我阿。


的確,我從來沒有用這種角度想過問題。
從他還是嬰兒的時候,
就是我一手打理他出門的準備動作:
穿外套、整理媽媽包、幫他穿襪子、帶水、濕紙巾.....
一種習慣的固定模式,
讓我仍用同樣的邏輯去招呼兒子準備出門,
卻沒有改變我和兒子的角色。

增加的只是我們很緊繃的對話:

府媽:你快一點!快去穿襪子
林小府:好!!

然後他跑到書櫃拿故事書,我則拿著襪子追他。

府媽:穿鞋子阿!
林小府:你穿一隻腳,我自己穿一隻腳好不好。

通常為了趕時間,我真的會從鞋櫃拿出鞋子,
要求他坐下幫他穿好一隻腳,
沒想到另外一隻腳穿上鞋的時間拖的更長了。








當他會已開始認知許多事情時,我是不是該放手,把出門前的準備動作的責任交給他自己?



也許,那才是當媽讓孩子學習自律與負責該做的事。








念頭一轉,
今天我把原本聒噪的媽媽嘴閉上。
安靜的收拾自己的媽媽包,
把屬於自己的memo、記事本、水壺、錢包放進自己的袋子裡,

很故意地在他面前誇張穿上自己的襪子時,
戲劇化的看窗外,咕噥一句:『有點風,要帶一件背心。』之後,
走進更衣間並且只拿出自己的背心出來。

這樣故意的安排,
果真吸引到林小府的注意,很不可思議的看著我的動作。

林小府:瑪麻,要出門了嗎?
OS: 不藍咧?我講話你真的都沒在聽!!

府媽:嗯(跟偶像劇失心女主角一樣的輕描淡寫)。







林小府立刻衝到鞋櫃,好擔心的把鞋子拿出來。
(他也許覺得媽媽瘋了吧?)








這種速度,簡直是從前的三倍時速!

林小府:瑪麻,我的襪子呢?
府媽:自己找找,瑪麻的襪子都穿好了。
林小府:瑪麻,你....不可以自己偷偷先走掉喔!要給我按電梯喔~

府媽:你要趕上瑪麻。
林小府:可是我沒有襪子。
府媽:你剛剛丟在哪裡?
林小府:阿!在廁所前面......(秒衝回一雙襪子)










芭蕾腳穿上.....

















發現是歪的,認命地調整位置。











其實我真的頗驚訝這種改變,
的確是我自己寵壞了孩子。

或說,不是寵。
而是不信任兒子自己辦得到穿鞋穿襪…等等準備出門的大小事。






不用我催,
他會自己穿好鞋子。

















也會無辜的看著我,
停頓一下,用眼神示意我幫忙。


(幸好府媽使用『先生您哪位?』的眼睛拒絕了他。)














也會突然斷隔發呆,
但跟之前陋習比起來,發作的次數少很多。














林小府:瑪麻,我們要去買蒸籠嗎?
府媽:對阿,要做小饅頭。
林小府:我要做給自己吃、也要做給把拔跟瑪麻吃。







在聊天中,他也默默地把左腳的鞋子穿上了,問我:瑪麻,我喜歡看你穿亮晶晶的鞋子,你穿這雙去買好不好?










府媽:穿好了,我們出門吧。
林小府:阿,等等,我沒有黏緊。

聽到這句話,當媽的心態又打回了原型,
反射性地彎下腰要去幫他把布鞋黏好。
竟然被他的手推開.....








林小府:我會自己黏~不用擔心我。















經過這段之後,我徹底醒覺:是我把兒子養小了。
把自己變成萬能的媽媽,成天擔心兒子天涼不會穿衣服,
出門不知道要先拿好襪子、鞋子....

水壺、毛巾、外套…種種的小事都只因為我的擔心,
讓當媽的心態把自己變成一顆只為了自己不失衡而轉動的陀螺,
累了自己,更養小了孩子。

沒帶水壺出門:三歲的他應該要學會知道玩到口渴要記得帶水,不是媽媽的責任。
沒帶外套:三歲的他要學到冷了就要去拉件衣服可以保暖,也不是媽媽的責任。

我能陪孩子多久?
上了幼稚園,老師一個人要照顧12~15個人,
學不會自理的孩子,是否要學會等待或回家跟媽媽哭泣?
然後再帶著責備老師失責的態度,
在孩子面前上演批評老師、甚至到學校指責老師的戲碼?

教育的重點應該放在讓孩子學會自理與自律。


記得小時候老爸常告訴我:學會的東西,就是你的。誰也帶不走、也不用等人給。

他從來不幫我整理第二天的書包、揹書包,更不會幫我帶水壺。
出門也不會問我渴不渴,他說:你渴了自己要知道,不會說口渴就哭的小孩是笨蛋。


以前不懂老爸的意思,現在體會到了。
原來是這個道理讓他從不拒絕我發出的請求:買蠟筆要畫畫、買鋼琴跟長笛要學音樂.....
只要規劃的主角是我,老爸老媽永遠會當我最大的靠山。
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